Crescendo Lab Blog
行銷新知 |

深入淺出 OMO!掌握 3 個關鍵,發揮 3 大整合優勢(2025)

Liam Fang

分享文章

相關標籤

「OMO 是什麼?」「OMO 應該怎麼做?該做哪些數位佈局?」對於這些提問,業界存在著不同看法。多數人以為 OMO 只是行銷人員應關注的課題,本文的分析則指出在 OMO 2.0 的時代,OMO 的成功必須建基在跨行銷、銷售、客服、物流等職能的合作上,並應用與整合多元的數位工具。

目錄

一、基本概念:OMO/新零售在討論什麼?

OMO(online merge offline)線上線下整合,是近年來有在做電商/零售的品牌不得不做的功課。OMO 是新零售型態的一環,目的是透過虛實整合,來讓線上、線下蒐集到的消費者資料能夠互通,以滿足這個時代的消費者需求

新零售

圖片來源:一張圖搞懂新零售!2024最新 零售業經營趨勢與要點

從消費者出發:搞懂「OMO」與新零售的關係

由上圖可以看出,不論是 OMO 或是新零售,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發展出來的概念。「新零售」的概念最早是由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 2016 年提出。他斷言:「在未來 10 年、20 年,將不再有電子商務這一說,只有新零售。」

消費者趨勢調查顯示,大約一半的消費者喜歡線上、線下混合的購物體驗,只有 29% 喜歡單純在線上購物,22% 傾向只前往實體店購物。換言之,在這個注重個人化與體驗的時代,消費者同時擁有線上 + 實體通路的需求,因此純線上的電子商務模式將被逐步淘汰。

線上 + 線下消費者眼中,線上與實體通路都是必須的

馬雲在演說中提到了線上與線下通路在新零售時代扮演的關鍵角色:

「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,未來的十年、二十年,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,只有新零售這一說,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,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。線下企業必須走到線上去,線上企業必須走到線下來,線上線下加上現代物流合在一起,才能真正創造出新零售。」

如果你的品牌只有線上通路,而缺乏實體店面,品牌主不妨思考:「在這個消費者在意『體驗』的時代,純線上的商品展示與遠距服務,能夠真正滿足所有消費者的所有想望嗎?」舉例而言,面對越來越普遍的 showrooming 這種「線下體驗,線上消費」的消費者行為,缺乏線下通路佈局的品牌,真的能輕鬆順暢的在線上就完成有效率的導購嗎?

線上 x 線下O2O 不夠用了,需要升級為 OMO

馬雲在上述演說中也明確提到了線上線下「整合」。也就是說,單純「擁有」線上與線下通路還不夠,還需「整合」虛實,才能最大化線上線下通路的整體效益。

大部分企業對於整合的想像與執行,停留在 O2O(online to offline)的層次,也就是設法將線上的消費者導流至線下。然而,O2O 近年來常被業界認為已經不夠用了,必須升級為 OMO。

觀察近年消費者習慣的改變,普遍的顧客旅程並非由線上到線下那麼線性、簡單,反之,有些消費者更適合被從線下引導到線上,在線上進行後續溝通有些消費者則傾向徘徊在線上與實體通路之間,反覆考慮、諮詢、體驗、回購

O2O OMO 差異
項目 O2O OMO
定義

單向的線上導流至線下

線上線下整合(線上線下雙向導流)
負責職能 以行銷為主 行銷、銷售、客服、門市人員等跨部門
關注重點 更關注通路:各通路是否吸引人 更關注消費者:消費者在不同通路的體驗
消費者資料整合 無法識別與整合同一消費者線上線下足跡,數據被分散處理運用。 透過數據整合,讓線上、線下的資料互相流通,跨部門單位也能共享消費者資料,建立顧客 360。
門市銷售人員 缺乏 OMO,導致消費者線上購買時,門市店員算不到功勞與業績,可能抗拒數位轉型政策。 實體門市銷售人員完成專員綁定,可在線上提供後續個人化服務,方便業績歸因外,也提供更一致的服務與消費體驗。
消費者體驗 無法整合線上線下接觸點,執行精準行銷與個人化行銷。導致溝通成本高、顧客體驗不佳。 實現線上線下一貫而不分歧的顧客體驗,更貼近現況下常見的顧客旅程。

二、整合關鍵:OMO(online merge offline),整合了哪 3 件事?

業界紛紛在談論 OMO 虛實整合,卻很少有人清楚定義被「整合」的項目。

若我們從顧客旅程與企業角度思考,將可以清楚用一張圖畫出 OMO 整合的 3 個項目,包含「往返線上與線下的顧客人流」、「顧客在線上與線下的數據資料與紀錄」、以及「顧客在線上與線下獲得的服務與體驗」。

OMO整合的三件事

漸強實驗室製圖

其中,OMO 最關鍵的根基是「顧客在線上與線下的數據資料與紀錄」。因為一旦「顧客數據資料」被整合,品牌就能建立「顧客 360」全面了解消費者,進而在線上線下提供具備一致性與連貫性的服務,營造順暢往返虛實的高品質消費體驗。

至於為什麼整合「顧客數據資料(Customer Data)」這麼神奇?下一段分析給你聽。

哪些數據資料是 OMO 整合的關鍵?

前段提到,OMO 整合的關鍵是將線上、線下的消費者數據資料整合在一起。這是什麼意思?具體來說又能帶來哪些好處呢?

首先,這裡指的消費者數據資料(Customer Data),不只是指大部分企業中行銷部門特別在意的量化數據(Quantitative Data),而是也包含質性資料(Qualitative Data)。量化數據與質性資料舉例如下:

  • 量化數據:行銷活動的參與率、廣告素材點擊數、推播訊息的開封率、忠誠會員比例
  • 質性資料:顧客 A 在哪一個門市體驗商品?曾與哪一位銷售/客服人員接觸過?他們後續透過 LINE/FB 聯繫時的對話是什麼?表達了哪些需求與不滿?

提到消費者數據資料時,多數的企業尤其是行銷部門,專注在量化數據,以海量數據提出對客戶的整體性分析,而較輕視質性資料的價值。然而,在注重個人化與體驗的新零售時代,質性資料不只應被蒐集,更應被與量化資料整合在一起,以形成真正完整的顧客 360,面面俱到地接住顧客的每一個喜好與需求。

不難發現,多數的量化數據較容易透過數位工具在線上完成蒐集;然而,不少珍貴的顧客質性資料,例如:「門市試用體驗紀錄」、「對話紀錄」、「客訴紀錄」等等,是可能發生在線下的場景,但仍應透過數位工具,將這些質性資料與量化數據數位化地整合在一起。

例如本文後續會介紹的對話式平台 CAAC,即能夠蒐集消費者與銷售人員在 LINE/FB/IG 等的對話紀錄,在門市和顧客第一線接觸的人員也能幫顧客貼上質性標籤。這些質性資料可以與 行銷平台 MAAC 的數據資料整合在一起,形成完整的 OMO。

這也是為什麼像 MAAC x CAAC 這樣的 OMO 解決方案能夠替企業帶來以下 3 種現在很難實現的重要好處,分別對應到「資料」、「人流」、「體驗」這 3 項 OMO 整合的項目。

三、解決痛點:OMO 帶給企業哪 3 大好處?

1. 「資料」:讓線上線下資料能便利地被跨部門共用、跨通路應用

化妝保養品牌行銷、客服、銷售共同協作 OMO,提升顧客體驗案例:

顧客 A 在某化妝保養品專櫃試用產品,經櫃姐 B 的介紹後,購買了三項產品,並加入該品牌 LINE 官方帳號,填寫簡單的消費者調查問卷,領取一份電子的試用包兌換券。理想的 OMO,能將這些線下的顧客旅程完整的紀錄在系統中,並與顧客 A 在 LINE 官方帳號上的其他行為數據整合在一起,並且行銷、客服與銷售人員皆能使用系統看到這些資料。

  • 行銷人員:由於了解顧客在線下購買的產品,因此知道後續可以推播哪些相似產品,讓顧客能收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行銷訊息,顧客體驗更好。
  • 客服人員:由於了解顧客消費歷程,因此若遇到客人客訴買到瑕疵品,可以馬上知道可能是哪個門市出問題,並迅速提供退換貨商品的解決方法。也能知道當時顧客 A 當時是和櫃姐 B 購買商品,並且顧客 A 填寫調查問卷時有提到購買體驗不錯,因此可以請櫃姐 B 處理後續實體退換貨事宜,並多加關心顧客 A,提升顧客體驗

2. 「人流」:讓線下的購物與對話能到線上無斷點地延續,反之亦然
  • 銷售人員:在完整的 OMO 中,上述案例的櫃姐 B,則能使用 LINE 官方帳號/FB 等線上工具,親自在第一時間關心顧客買到瑕疵品的狀況,並且能看到所有顧客 A 在線上與客服人員的對話紀錄,以及瀏覽其他商品的點擊紀錄。因此,櫃姐 B 可以在退換貨時多贈送顧客 A 近期瀏覽的商品,完美解決顧客買到瑕疵品的問題,創造近乎完美的顧客體驗

不難發現,「資料」與「人流」的線上線下整合,最終的目的都是提升「顧客體驗」,而且主要是透過「訊息對話」來提升的。這在 BusinessWire 的顧客體驗研究中也被不約而同地提及:

“Consumers have the highest expectations for resolution and speed of response from live-assisted channels. Simple issues are often resolved on company websites but more complex situations require the human touch.”

大意是說,顧客現在期待的是能夠得到快速且及時的回應,而且如果是較為複雜的問題,這個及時的回應需求是只能被真人的回覆滿足的。這也應證了 OMO 讓「線下的購物與對話能到線上無斷點地延續」是重要的:

“Phone and online chat are perceived to provide a one-on-one service experience.”

3. 「體驗」:順應日漸複雜的顧客旅程,創造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新零售體驗

為什麼「顧客體驗」受到重視?為什麼創造以「消費者為中心」的商業模式如此重要?

BusinessWire 的顧客體驗研究

  • 72% 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因為一次的差勁體驗而轉向競爭品牌。
  • 而且,每 26 個感到不開心的消費者中,只有 1 個會主動對品牌表達不滿,96% 的消費者都會選擇默默地轉身離開。
  • 換句話說,大部分的消費者在「體驗」不佳的時候不會給品牌第二次機會,他們甚至不會反映,因此多數品牌連挽回的機會都沒有。

因此,我們透過前段的案例說明無論是行銷客服、還是銷售人員,都需要在每一個與顧客的接觸點上蒐集資料,並統整根據所有其他接觸點蒐集來的資料與互動紀錄,來主動在每一個接觸點上提供給顧客完美的體驗。

OMO 與新零售的核心思想,即是順應市場趨勢、順應消費者需求與習慣。而當消費旅程隨著「數位科技」、「追求體驗」等潮流而變得複雜,我們應注意到:**現在的消費者常傾向在「接觸品牌」、「消費」、「售後」與「回購」等旅程中往返、循環於線上線下之間。**因此,我們當然應打通與整合線上、線下通路,以創造顧客最想要的體驗。

四、工具策略:OMO 怎麼做?最新 OMO 輔助工具推薦!

OMO 最關鍵也最常見的挑戰,是整合線上與線下的顧客資料(Customer Data)

許多企業負責線上營運的部門(如數位行銷)只關注使用自己從線上蒐集來的資料,也只負責線上的資料,卻輕視顧客在線下體驗的紀錄;負責線下營運的則是另一個單位(如門市銷售人員),而他們也只負責線下營運,並不會主動將與客戶的互動、顧客資訊等都數位化,來與線上營運單位分享。

行銷與銷售科技(MarTech & SalesTech)公司漸強實驗室為此打造了行銷平台 MAAC 和 對話平台 CAAC,讓有 OMO 需求的品牌,可以用這兩個工具,就完成 OMO 的「資料」、「人流」與「體驗」 3 項整合。

顧客資料虛實整合

  • MAAC 能蒐集行銷活動的數據和消費者的分眾標籤。
  • CAAC 能記錄與管理顧客與品牌的訊息對話。
  • MAAC 與 CAAC 能夠共享、互通彼此系統中的資料。也就是說,MAAC 與 CAAC 是透過 OMO 將同一個顧客的線上、線下資料蒐集並整合在一起,建立真正包含量化與質性資料,完整的顧客 360。讓無論是從線上與客人接觸的行銷、客服部門,或從線下與客人接觸的銷售部門,都能共享彼此蒐集到的顧客資訊。

OMO 360 中間

顧客人流與顧客體驗整合

MAAC x CAAC OMO 解決方案介紹

OMO 專員綁定功能

CAAC 提供品牌門市銷售人員「專員綁定」的服務。每一位使用 CAAC 的專員都能夠擁有一個專屬的 QRcode,讓專員專門服務的客人能夠在掃碼加入品牌 LINE OA 時,就自動綁定專員,確保客戶能持續在線上被同一位專員服務。

顧客體驗的 OMO,也避免顧客在線上和線下遇到不同的服務人員,得到不一致的體驗。

Feb_FBads_5 (1)


CAAC 對話、標籤應用於線上

CAAC 這個專門給銷售人員使用的平台,可以讓門市銷售人員把客戶引導至線上以 LINE、SMS、FB、IG 等平台進行對話、溝通;門市人員也可以使用 CAAC 幫顧客貼上標籤,來記錄顧客的特性與喜好。這些門市銷售人員累積的對話和標籤紀錄,不只可供自己參考,也能讓使用 CAAC 的客服人員和使用 MAAC 的行銷人員在與顧客進行後續溝通時,能更快抓住客戶的需求,找到行銷溝通的受眾與切入點。

MAAC 標籤應用於線下

當客服人員需要處理客訴、銷售人員希望升級門市消費體驗,都可以運用行銷部門以 MAAC 蒐集而來的「分眾標籤」來迅速了解顧客在意的點,以規劃更好的銷售計畫或提供更打中顧客的試用品體驗。

Line Tag Strategy

 

五、OMO 2.0:行銷+銷售+客服一條龍整合

數位轉型不只在行銷,業務銷售轉型也將備受關注,且在工具整合應用下,行銷銷售團隊將密切配合,確保顧客在多個接觸點都能獲得良好體驗。而除了整合線上接觸點,也考驗企業如何更深入、有效率地實現虛實融合(OMO)——企業進入 OMO 2.0 時代,OMO 不再限於通路、數據、系統或行銷活動的整合,更重視顧客互動的整合。

MarTech SalesTech

六、成功案例:實體電商/線上零售品牌 LINE OMO 心法分享

品牌轉型 OMO 的過程,必然會經歷一些痛點與挑戰。

OMO 需要很多跨職能的協作才得以完整,包含行銷、銷售、客服、門市、物流人員全部參與其中。要將系統都以 OMO 的方式整合起來,甚至也需要門市、銷售人員的配合,整個建設聽起來是件費工夫的事。

因此我們的建議是像以下這些品牌一樣:導入最輕便又全方位的 OMO 工具 MAAC x CAAC,也參考他們以 LINE 為核心實現 OMO 的做法,OMO 將會比你想像的更輕鬆。

漸強實驗室提供全方位、跨職能的最新數位工具,協助 500+ 品牌高效完成數據、人流與體驗的 OMO 整合。現在就透過以下表單聯繫我們,讓我們協助啟動你的 OMO 計畫!

聯繫漸強實驗室專人,了解更多 OMO 數位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