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轉型意思是什麼?包含哪些面向?
數位轉型(digital transformation)的定義是「透過數位化的方式,改善企業經營模式與型態」。具體來說,數位轉型可以「轉」的有 3 個面向:「內部流程」、「商業模式」、與「組織文化」。在深入介紹這 3 個面向如何轉型之前,先來看看企業數位轉型可以帶來哪些 business impact。
數位轉型趨勢:以消費者為中心(C2B)
數位轉型的趨勢,其實順應著商業發展的趨勢。
「科技來自於人性」,換言之,數位科技終究只是服務人、滿足企業需求的工具。近幾年業界最火熱的「新零售」、「D2C」、或「OMO」,都指出了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商業趨勢。因此數位轉型的核心,即是以數位化的方式,將企業轉型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內部流程、商業模式、與組織架構。
以往品牌通常用「漏斗模型」來理解消費者的旅程,現今也開始有品牌轉為用「飛輪模型」來接觸消費者。飛輪將消費者置於中心,外圍則是面向消費者的三個部門或三種功能:「銷售(Sales)」、「行銷(Marketing)」、「客服(Service)」。這顯示企業由內而外調整組織認識消費者的方式,也實際影響了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接觸點。
數位轉型好處有哪些?為何重要?
數位轉型替企業帶來的好處,可以分為對內(企業內部)與對外(消費者) 2 大面向:
對內,為了讓品牌的策略與資源圍繞著消費者轉,企業內部需要讓許多的部門動起來。包含上述提到的行銷、銷售、客服部門等,全部一起接受並實行數位化,才可能實現跨部門、企業整體的完整數位轉型。數位轉型雖耗神又耗時,卻能高度整合跨部門的資源。營運更順暢、更有效率、也更能發揮綜效。
對外,數位轉型讓企業更能以消費者為中心出發。成功的數位轉型能夠良好的蒐集與消費者有關的資料,並運用數據整合、AI 數據洞察來更完整地建立消費者的輪廓。除了更認識消費者之外,也能讓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更個人化與自動化,並使得顧客在各個接觸點上的體驗是連貫而非斷裂的。
數位轉型三階段:數位化、數位優化、數位轉型
坊間常將廣義的數位轉型劃分為 3 個階段:數位化、數位優化、數位轉型。
前 2 個階段相對簡單:數位化即是指導入數位工具,透過數位而非紙本的方式管理與紀錄資料,來節省人力與時間的成本;數位優化則是針對數位化的成果再進行優化,並實際運用在消費者身上發揮成效。
狹義的數位轉型意思則是,建立在數位化與數位優化的基礎上,進行企業整體包含「流程、組織、策略」的大規模轉型。可以將數位化、數位優化、數位轉型由左至右放在光譜上,愈靠光譜右邊,參與的部門與投入的資源就越多。也由此可以想像,實現最終的數位轉型,需要經過一個漫長而費工的進程。
這也是為什麼,大部分的台灣企業仍處在中間階段,在數位轉型路上遭遇了一些阻礙。建議品牌不要妄想一步登天,而是先從以下 3 個數位轉型的面向著手,實現較小規模的數位優化,自然就能一邊收穫數位轉型的成效,一邊離整體企業的轉型更加靠近。
數位轉型案例:知名品牌案例看 3 個面向如何落實
–內部流程轉型:銀角零卡利用自動旅程將行銷自動化
內部流程的數位轉型,最常見的即是將流程自動化。以 B2C 品牌而言,最有效益的做法是將行銷活動自動化,可以同時節省人力成本,也能事先計畫完成,避免人為疏失。
行銷自動化(Marketing Automation)包含的面向很廣,且都有許多 SaaS 軟體能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,例如:自動化蒐集數據、生成報表、以 AI 自動生成回覆訊息等等。受中大型企業青睞的 Salesforce Marketing Cloud 以及 MAAC 行銷平台,則可以設定橫跨不同渠道的自動化顧客旅程,自動讓消費者踏上屬於他的個人旅程。
Zingala 銀角零卡便使用上圖中 MAAC 自動旅程的功能,從 LINE 開始啟動小規模的數位轉型,讓 LINE 方面的行銷得以自動化與個人化(個人化亦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現)。為了避免新加入 LINE 好友的消費者拿完獎品後就封鎖帳號,他們特地在一開始的歡迎訊息製造期待感,利用「一週後再拿購物金」讓好友有留下來持續與品牌互動的誘因。透過新好友禮的標籤觸發自動旅程,在 7 天後用「問答轉盤遊戲」帶給消費者第二波體驗,獲得高達 92% 的自動旅程完成率!
銀角零卡資深副總陳瑞興表示:「數位化是不可逆的浪潮,但從『想數位化』到數位化、再到成功獲利,是很遙遠的距離。透過與漸強實驗室的合作,讓我們在 LINE 官方帳號體驗方面帶來很多實質幫助:會員數提高、會員黏著度提高,最終會員『再次消費率』的提升是我們最終爭取的目標。」(看銀角零卡數位轉型完整案例)
–商業模式轉型:ROBINMAY 告別傳統商模走向新零售(D2C、OMO)
數位轉型的策略面,指的便是商業模式的轉型,而商業模式又依產業有所不同。例如電商品牌傳統上多數採用仰賴大型電商平台的 B2C 模式,近年來逐漸轉型為直接接觸消費者的 D2C 商業模式。藉由直接接觸消費者,來直接與消費者互動,並直接從消費者身上蒐集數據。
許多品牌雖然擁有實體門市,並不屬於純電商,但在網路時代裡,在擁有線下通路的同時也經營線上通路是大勢所趨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於 2016 年做出以下的點評:「在未來 10 年、20 年,將不再有電子商務這一說,只有新零售模式。」簡單來說,新零售模式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模式,包含 D2C、OMO 等,都是因應著科技與主流消費習慣的變遷而生的。
時尚美包品牌 ROBINMAY 自 2016 年創立以來就在信義區、西門等黃金地段設立實體門市,近年來更積極投資數位轉型。透過佈局多元的線上線下消費者接觸點,以及善用 OMO 工具整合線上線下會員數據。ROBINMAY 也善用 API 串接自家店商會員資料,來打造完整的會員數據資產、建立 360 度的消費者輪廓,以真正做到以消費者為中心來發展產品與溝通策略。
ROBINMAY 在這波小規模的數位轉型中,將商業模式與思維同時轉型,迎來訊息開封率 55%、營收 140% 的提升!(點我看 ROBINMAY 品牌經理傳授新零售時代 3 大心法)
–組織文化轉型:跨部門整合與管理平台 CAAC
數位轉型的最後一個面向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層面,是組織文化的轉型。
內部流程與商業模式要成功轉型,都仰賴員工的認同,以及員工之間的協作。唯有員工都同意轉型是重要的,並相信導入新工具、擁抱新改變能帶來顯著的好處,才可能全公司、跨部門一同擁抱數位轉型。
組織文化乃至於員工觀念的轉型聽起來很嚇人。然而實務上,組織與工具能夠引導文化與認同的型塑。
本文第二段提到了從行銷漏斗到飛輪模型的轉變。這樣的思維與模式的轉變,便是需要行銷、銷售(業務)、客服等三個部門的合作與整合。以珠寶品牌為例,品牌內部可能同時有行銷人員、銷售員、與客服人員與消費者直接接觸。
消費者透過手機看到行銷人員 A 投放的廣告,再被引導到 LINE 官方帳號或門市與銷售人員 B 購買商品,並在購物後與客服人員 C 透過 LINE 聯繫。過程中,ABC 三人對同一消費者的資訊沒有同步,導致溝通成本提升,也導致消費者體驗可能不一致。
數位轉型的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。漸強實驗室開發的 CAAC 是一套利於企業內部跨部門協作的對話平台。目前 CAAC 能夠整合多個 LINE 官方帳號,並讓多名不同員工以不同帳號登入相同的後台。在管理與資訊同步上非常方便,也能將行銷人員替消費者貼上的分眾標籤顯示在同一介面上。這對於溝通成本與作業流程的節省非常顯著,是促進組織與文化數位轉型的好工具。(點我看 CAAC 的完整功能)
建議:以敏捷思維落實數位轉型
許多企業在數位轉型路上卻步或卡關,是因為完整的轉型需投入大量的成本,並做出大規模的改變。一步登天的想法並不務實,建議企業以敏捷的方式面對數位轉型。換言之,先以小規模的局部轉型作為實驗,並迅速收獲成效、逐步導入數位工具、改變組織文化。在內部流程、商業模式與組織文化方面,本文提供了詳盡的品牌實例與相應工具,說明輕便而快速的數位轉型不只可行,也更容易帶來成功。
推薦閱讀:活動現場|數位轉型下一站:玩轉數據應用,打造人性化的顧客體驗
「數位轉型」常見問答
數位轉型對於小型企業或新創公司的挑戰與機遇有哪些?
小型企業通常資源有限,無法像大型企業那樣在數位轉型上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持。因此,他們面臨的挑戰包括技術人才短缺、資金不足以及內部流程的快速變革。然而,數位轉型同時也為這些企業帶來機遇,尤其是利用雲端技術、自動化工具和社群行銷來提升營運效率、擴大市場觸及範圍。小企業可以透過靈活應變和專注於特定目標市場來獲得競爭優勢。
數位轉型過程中的風險或常見的失敗原因是什麼?
數位轉型的過程常伴隨著風險,特別是在沒有明確的策略或領導層的支持下,轉型可能失敗。常見的失敗原因包括內部文化的抗拒變革、對新技術的誤解以及缺乏持續的資源投入。有時,企業會高估數位工具的作用,忽視了員工技能提升和內部流程的調整。此外,如果沒有根據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進行動態調整,轉型可能變得無效甚至對業務有害。
數位轉型後的長期維護與調整該如何進行?
數位轉型不應該被視為一次性的項目,轉型後的維護和不斷調整同樣重要。企業需要確保其技術基礎設施能夠靈活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,這涉及到系統升級、數據安全以及員工技能更新。此外,根據消費者行為和競爭環境的變化,企業必須隨時調整策略。持續收集數據分析市場趨勢,並根據這些數據做出決策,能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力並實現長期成功。